朝鲜逐渐减少了对中国的经济援助和贸易依赖,转而增加了与苏联及东欧国家的合作与交流。对此,中国认为朝鲜利用了中国的资源,在经济往来中表现出不公平和不友好的态度。
与此同时,1960年代的亚洲局势愈发紧张,美国在该地区不断加强军事部署和干涉,成为对中朝两国安全构成重大威胁的因素。中国为保障国家安全和主权,先后进行了核武器试验,并强化边境防御。朝鲜也在军事建设方面加大投入,同时寻求苏联的核技术支持。
中国对此表示担忧,认为朝鲜的核发展存在核扩散的风险,可能对中国产生潜在威胁。
在国际舞台上,1960年代的中国积极投身于反帝反霸斗争,并支持第三世界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,视之为维护世界和平与正义的重要举措。朝鲜也参与类似的国际斗争,但更多基于自身利益和提升国际地位的考量,而非完全出于对世界和平的责任感。
因此,朝鲜在部分国际议题上与中国存在分歧,甚至产生对立的立场。
在1965年至1969年这段时间,中朝两国高层的交往明显减少,互访和正式会晤变得极为罕见。1965年,周恩来总理访问朝鲜时遭遇了冷淡的接待;次年,金日成访问中国,得到了热烈欢迎。但之后四年,两国领导人未再举行正式会面。
这几年间,中朝媒体舆论也充斥着相互讽刺和批评。中国媒体指责朝鲜搞修正主义和民族主义,背离了社会主义原则,破坏了两国友谊和社会主义阵营。朝鲜媒体则反击中国的教条主义和冒险主义,批判其脱离了毛泽东思想和实际社会主义实践,损害了两国关系。
在民间层面,1965年至1969年间,中朝民众交流屡屡发生冲突。边境地区因意识形态分歧、经济利益及民族情感等因素,爆发过口角、斗殴、甚至打砸事件。文化领域的交流也因艺术观点、审美差异和风俗习惯的不同,出现争执、抵制和抗议。
两国的外交互动也充满了制约与牵制。联合国问题上,中国支持朝鲜提出的“三方共同代表”方案,主张由中国、北朝鲜和南朝鲜共同代表全体朝鲜人民参与联合国事务;而朝鲜则支持苏联推动的“双重代表”方案,主张南北朝鲜分别独立代表自己。
越南战争方面,中国坚决支持越南人民的武装斗争,向其提供大量军事援助;朝鲜则倾向于苏联倡导的和平谈判路线,仅提供有限的经济支持。
直到1970年4月,周恩来总理再次访朝,双方领导人金日成与周总理进行了友好的会晤。两国就双边关系、朝鲜半岛局势及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,消除了许多误解和隔阂,增进了相互信任。周恩来重申,中朝是山水相连的邻邦,也是共同抗击美帝的战友,两国人民的友谊深厚,合作密切。
中国坚定支持朝鲜的社会主义建设和统一事业,表示愿意加强各领域的交流与合作,继承并发展传统的中朝友谊。金日成则表达了对中国友好感情的坚定不变,称赞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与外交斗争,并希望保持密切沟通,携手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团结及世界和平。
1970年4月,中朝两国媒体也作出了积极回应,称赞朝鲜是一个英勇自立、建设有方的社会主义国家,金日成是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和无产阶级革命领袖。双方媒体还互相转载对方重要文章和评论,彰显两国在思想、政治及战略上的高度一致与团结。
民间交流同样热络展开。两国各界人士纷纷互访互赠,增进友谊与感情。此外,还在体育、艺术、科技和新闻等多个领域开展了丰富的交流活动,如举办中朝友好乒乓球赛、音乐会、科技研讨会和新闻工作者座谈会等。
外交层面,双方紧密配合。联合国议题上,中朝联手反对美国提出的“双重代表”方案,推动“三方共同代表”方案,合力抵制美国阻挠中国加入联合国的行径,并在安理会上共同反对对朝鲜的制裁。越南战争方面,两国一致支持越南人民的正义斗争,继续提供军事和经济援助,同时呼吁国际社会谴责和制止美国的侵略行径。
其他国际事务中,双方保持高度协调一致,如在亚非会议上共同反对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,在非洲解放运动中支持非洲人民民族解放,在中东问题上支持阿拉伯人民的正义诉求。
总体而言,中朝关系历经波折和变迁。1965年至1969年的低潮期受多重因素影响,关系紧张,但从1970年起,两国关系重新走上正轨,展现出稳固的友好情谊和战略合作。
这段历史告诉我们,中朝关系根植于两国人民的深厚情感和共同利益,不会因一时的分歧或外部压力而轻易动摇。中朝友谊不仅是两国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支撑,也是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关键力量。只有持续坚持和发展这种友好合作关系,才能为两国人民带来福祉,也为地区乃至世界和平稳定贡献重要力量。
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